唐山,从废墟中迈向新时代

2016-07-29 16:03: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孙明霞
河北联合大学教授王子平,是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幸存者,有媒体称他为“被遗忘在地狱门口的灾害社会学家”。与所有唐山人一样,他的生活、工作皆受到大地震影响。

    坚持可持续发展向文化时代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新唐山面临怎样的发展挑战?

    王子平:一个城市的发展实际上有双重因素。一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一种自然驱动者的力量,是顺其自然的。二是来源于主观的力量,先有规划和设想,再去实现。

    唐山整体上说还是符合前一种自然状态的发展的,但是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文化建设不仅是唐山一个城市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过程必经的一个阶段。当物质丰盈以后,自然而然就有精神和人文方面的更多追求。

    当今世界正在迈向文化的时代,唐山要求大发展,必须迎着这一历史大趋势而上,不能再去重复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付出巨大代价的曲折道路。比如说,重物质、轻精神而造成的社会畸形状态,经济发展了,人的素质没有相应提高,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等。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超越了纯粹经济增长的范围,它的提出以及实施战略和措施,都是广泛的文化问题。唐山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置身于这一广泛的世界历史背景与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唐山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王子平:唐山震后历史事实表明,地震文化与文化时代有密切联系,存在着传承关系。在走向文化时代的过程中,地震文化的某些观念、某些精神甚至某些技艺,对于文化时代的经济、文化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震后救灾恢复重建中坚持一切以人为中心。这一特征在文化时代中,表现为一切以人的需要全面满足与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发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并努力培养一种表现人的主体力量的精神。这在地震时期是抗震精神,在文化时代可以转化为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最后,强化人的生存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地震后人的生存能力主要是发挥其适应性,文化时代人的生存能力表现在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唐山要实现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就要在发扬地震文化基本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将自己现代化建设事业跨越式地推向文化时代,按照文化时代的特征与要求,进行社会经济建设。

    首先,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次,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文化支撑体系,包括观念支撑、科技支撑、能力支撑、行为规范支撑等。最后,还要将文化渗透到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生产中的质量文化、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等都是文化时代的经济文化,文化的发扬将使经济活动一改过去单纯物质利益的冷漠关系,使经济活动更加适应人的全面需要。

    对于40年前的大地震,人们应当永远记住的是由地震文化体现或反映出来的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行为。一个现代化的唐山,要张开双臂,迎接文化时代的到来。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废墟上挺立起不屈的抗震精神

2016-07-29 12:42:58

灾难已经远去,但抗震精神却历久弥坚。这种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凝结着大爱、大义、大勇,早已深深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不断发扬光大,始终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抗震精神”

2016-07-29 12:41:35

大灾当前,大家都首先想到的是集体,是他人,大家都依靠组织、融入集体抵抗灾难,而不是先顾自己和自己的小家。

“拥军妈妈”田金芳邀请71名抗震老兵回唐山(组图)

2016-07-29 10:46:50

7月27日,71名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老兵陆续抵达唐山,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回家”看唐山。而促成这次相聚的人正是“拥军妈妈”田金芳,她用了3年时间寻找、拜访了十几个省市的400多位老兵,并邀请老兵们回唐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