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立于时代潮头

2016-06-01 10:28:4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明霞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真正做到立于时代潮头,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

    【理论视点】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真正做到立于时代潮头,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

    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只有抓住这些矛盾和问题,从理论层面予以分析、提出应对方案,并以此推动和引领时代的变革,才是真正把握住了这一时代。把握时代好比通关游戏,问题就是关卡,不断攻克时代提出的问题才能顺利通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强调,“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要求,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当前,要真正研究解决时代问题,应当纠正三种脱离时代、回避问题的研究倾向。一是纯文本化倾向。从事研究,当然需要必要的文本,但不能将文本绝对化,成为研究中唯一的来源和依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不二法门。纯文本化的研究不关心现实如何变化,只热衷于从文本中寻找问题、依靠文本的推演解决问题,并将这种从文本到文本的思维演绎视为有学问的表现。这种将文本“神圣化”的做法,无疑割断了研究与时代的联系,遮蔽了真正的问题所在。二是洋教条化倾向。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西方理论的依赖是比较严重的,自身学术理论的原创力、创新力不足。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异,靠简单照搬西方理论框架、模型来分析解释中国现实问题,结果只能是食洋不化、削足适履。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今天在改革发展历史新时期,结论同样如此。三是碎片化倾向。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化、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伴生了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学术研究陷于琐碎、片面、狭隘的境地,缺乏系统性、宏观性和整体性研究,导致理论研究“去中心化”“去规律化”,无法也无力对宏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说明。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摆脱纯文本化而结合实际,告别洋教条化而立足本土,超越碎片化而胸有全局,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真正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对时代问题钻艰探深、攻坚克难的理论姿态挺立于时代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这一论述,俯仰千秋,意蕴深长。它意味着,只有时代的,才是历史的,只有拥抱时代,才能传诸久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

相关新闻

齐卫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016-06-01 09:14: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

2016-05-31 16:22:24

在文化的诸种存在形式中,理论、学术无疑居于重要地位,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思想成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制度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谁在理论学术领域拥有话语权,谁就具有影响政策主张、引领社会大众的主导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28 11:41:29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