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键:中国学术话语应走出“洋教条”

2016-09-27 16:02:31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孙明霞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都在讨论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话语”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真正中国问题、对中国问题有诊断力的话语。至于这个话是中国人说的还是外国人说的、古人说的还是今人说的,是在中国大陆说的还是在美国说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胡键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都在讨论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话语”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真正中国问题、对中国问题有诊断力的话语。至于这个话是中国人说的还是外国人说的、古人说的还是今人说的,是在中国大陆说的还是在美国说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中国学术话语”并非只是关于当下中国问题的话语,也包括关于中国历史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如果“中国学术话语”不回应历史问题,那么就有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之中;如果“中国学术话语”无法阐释未来发展趋势,那么说明中国学术缺乏前瞻性,最终难免失语。

    “中国学术话语”一定是中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学术表达,外国人说出来的肯定不是中国的学术话语。费正清、傅高义等研究者在中国学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但他们所建构的并非“中国学术话语”,而仍然是关于中国学研究的“西方话语”。

    古人说的“中国话语”,有的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或者说仍然有生命力,可以成为当今“中国学术话语”的基础,或者直接转换为当下的“中国话语”。但是,大多数“古人话语”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古人不可能知道当下中国的问题。因此,时代变迁、社会嬗变,决定着“古人话语”无法对当今中国的现实进行阐释。

    关怀中国历史

    阐释未来“向何处去”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学术话语”,只能是当今中国学者的话语。所谓“中国学术话语”,顾名思义是指当今中国学术界对当下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对当下中国社会切诊,包括对过去中国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对未来中国走向的预测,并基于中国自己学科体系之上而形成的一套学术话语。

    首先,“中国学术话语”是关于当下中国的学术关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已经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区域。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日益关键。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构塑一个“中国”,从而形成它们的“中国观”。这些对中国的认识,在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之下,可能会存在对中国国际角色的误解、曲解。这就迫切需要用“中国学术话语”来塑造一个更为客观的中国形象。

    其次,“中国学术话语”必然对中国历史有学术关怀。有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现状都是过去历史的产物。既然我们无法与过去进行彻底的决裂,那么最好的办法就莫过于向过去汲取智慧并明智地加以利用。除谦逊地低下头来向过去的经验学习外,我们还找不出其他更聪明的方法。历史不仅是现实的基础,更是现实难以摆脱的束缚。因此,“中国学术话语”必须要对中国历史进行现实性阐释。这是“中国学术话语”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中国学术话语”不仅要说明当今中国“从何处来”,即对中国历史的关怀,而且还要努力阐释未来中国“向何处去”,即对中国未来的关怀。不能阐释一个民族、国家未来定位的任何学术话语,都是存在巨大缺陷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外界最担心是其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外界产生恐惧感、不安全感。因此,“中国学术话语”对中国未来的关怀就在于,从理论上要向外界讲清楚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扮演,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的未来取向。

    最后,“中国学术话语”是当今中国学术界,而不是古人,也不是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学理性阐释。今天强调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就是因为中国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失语,无法回应国际学术界所构塑的各种“问题话语”。坦率地讲,被动反应的“中国话语”恰恰表明中国学术界没有主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的能力,因而回应多是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徒劳的。只有基于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之上主动构建的话语,才是最有力的。

相关新闻

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

2016-09-27 09:21:16

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8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重读巴金”的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包括《随想录》《家》《寒夜》《憩园》等在内的巴金经典需要“再解读”,巴金创作中的潜在经典需要“再发现”,巴金研究中的传统方法、视野需要“再检讨”。

纪念詹锳先生百年诞辰暨詹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

2016-09-26 10:22:57

詹锳,字振文,1916年6月出生于山东聊城,1998年12月去世,是我国著名的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生前曾任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规划出版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