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保卫”汉语吗

2016-06-23 09:54: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明霞
很多很多年后,我们会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会记得“男默女泪”,还是“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网络日益普及,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快速催生出新词、流行语。

    什么词能留下来?

    深谙古汉语一度让彭敏成为“网红”。

    33岁的彭敏小时候最早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对古汉语的浓厚兴趣让他成为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在彭敏看来,中国民间对于汉语言的介入改造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

    “周朝的时候就有专门的采诗官,到各地去采集民间的歌谣,把民间的当时的流行语言记录下来。”他说。

    “到了元朝,语言中俗语越来越多,假如李白看到了关汉卿写的东西,说不定会觉得语言被糟蹋了。”他说。“到了新文化运动之后,很多新的词进入了字典。比如‘对号入座’,古人如果看了可能会觉得很俗,他们不一定理解什么是‘号’。”

    侯敏对此表示认同。“社会变化越快,新词语出现得也就越快越多。”她说。

    新的问题是:新词语能有多强的生命力?

    侯敏曾经对2006到2010年中出现的2976个新词语在2011年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有170个词语在主流媒体十几亿字的语料库中,一年被使用超过1000次,比如“微博”“保障房”“动车组”“醉驾”“给力”等,占总数的5.71%,370个词语年使用频次在100到999之间,包括“学区房”“囧”“人肉搜索”“凤凰男”等,占总数12.43%,686个年使用频次在10到99之间,比如“孩奴”“脖友”等,占总数23.04%。

    余下的有四分之一在低频使用中,还有三分之一彻底被遗忘。

    侯敏认为,一般能够被留下的那部分词语大多是用来描述新出现的事物。根据一些句子的缩减造词,如果那个句子不是特别常用,通常会慢慢消亡。

    一些流行语甚至走进了被认为是最重要汉字教育读本的《新华字典》。在第十一版中字典里出现了“晒”“奴”和“门”等字在网络上的用法。比如“晒”的解释是“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晒工资”;“奴”的解释是“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门”的解释是“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例如“学历门”。

    入侵还是注入活力?

    对于迅速出现的新词汇,有人表示接受,有人表示质疑:它们究竟是为汉语注入新的活力,还是“污染”了汉语?

    一些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表示,越来越听不懂年轻人讲话了。

    彭敏所在的期刊社中有很多老学者。他们的主编50来岁。一次他们说到“人艰不拆”这个词,主编完全不明白他们在讲什么。后来彭敏告诉他,那是网民的创造,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2015年《中国青年报》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01名受访者中64.2%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引导。语文出版社上个月宣布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做了修订,新的小学课本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到了30%,初中课本中增加到了40%。

    电视播出各种传统语言类的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也提升了全社会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网络也带火了一大批试图把传统文化与流行语进行结合的年轻人,比如26岁的张方。2012年,张方结合当时很火的“杜甫很忙”系列图片把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风》歌词每句改成了杜甫的诗,引得网友大呼“太有才了”。

    后来他又用古风来翻译网上的流行语。比如“能靠长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他翻译成“陌上公子颜如玉,偏向红尘费思绪”;“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翻译成“吾心已溃,如崩如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翻译成“言一隅,当以三隅反复之”;“你咋不上天呢”,翻译成“何不乘风归去,莫惧琼楼玉宇”。

    “我这样做,是希望能够借助社会与网络热点的平台把古文推广出去。”他说。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文、古诗是经过了几千年大浪淘沙之后得以保留的,生命力不强的都已经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他说。“而出现的这些新词、流行语,到了千百年后说不定只能剩下一两句了。”

    侯敏对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表示认同。“在古代,很多人把语言的锤炼当成一大乐事,他们对自己的文字很敬畏,因此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她说,“现在人失去了这种敬畏。”

    她给出的一个例子是某报纸曾经用过的“屌丝”一词。“媒体用这样低俗的词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这样的词语会污染我们的语言。这样的词语多了,我们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美了。应该让人们回归对语言的敬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语言之美。”她说。

    (参与记者:刘伟)

相关新闻

网络时代 汉语需要“保卫”吗

2016-06-23 08:27:06

网络日益普及,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快速催生出新词、流行语。被多数人以“好玩儿”的心态迅速吸收、使用的网言网语,对于汉语——一个已经存在数千年的优秀古老语言意味着什么?是新创意,还是污染源?能迅速发酵,会不会积累沉淀?而对奔袭而来的网言网语,汉语需不需要被“保卫”?新词是怎样产生的?

京津冀理工类高校魅力汉语大会在秦皇岛举办

2016-06-06 15:36:19

成语脱口而出,诗句妙语连珠……6月5日,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举办的京津冀理工类高校魅力汉语大会上,来自理工高校的学子们展示汉语魅力,分享汉语文化的精华。

中国首个“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揭牌

2016-05-26 17:56:19

5月25日,中国首个“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在浙江农林大学揭牌,这是国家汉办在全国建立的第31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