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燕赵论坛

在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传承党的优良作风

2022-07-18 19:17: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党的优良作风作为党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充分彰显,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通过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精神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百年大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善于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论语》的《学而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党是学习型政党,是在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学习,强调先进理论的强大指导作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党史学习中,学习理论,特别是学习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尤为重要。我们党学习运用马列著作,不断推进实践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理论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来源。党的许多新的政策和举措,都是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因此,要善于学习,就必须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其次,要向实践学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实践孕育产生理论,实践是一切真知和真理的发源地。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辉煌业绩。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三大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复杂环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听政于民,切实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勇于自我革命,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勇于自我革命,是指党发扬彻底革命的斗争精神,时刻不放松改造和解决自身的问题,紧跟时代步伐,坚定维护人民利益的实践品格。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指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对党内其他同志、党员个人,对党组织的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深入剖析,在原则问题上进行的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批评,指对组织和别人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批评意见。二是自我批评,是对自身缺点错误进行对照检查并加以改正。批评与自我批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批评通过自我批评起作用,批评启发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内在贯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既要重视自我批评的内因作用,也要发挥批评的外因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喻为“良药”“武器”,认为“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为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可靠保证。我们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及时清理自身存在的政治灰尘和政治细菌,及时发现、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

总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经过了党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检验,反映了我们党在党的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事业发展方面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体现了全党的共识和要求,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中长期坚守并自觉维护。(作者吴春霞系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周多刚系天津市委党校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南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