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与行

知与行 | 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2022-02-09 11:20: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王燕霞 乔桂红

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法治河北建设规划(2021—2025年)》要求:“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践中,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持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涵育。法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观念。法治文化由法治价值内化而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硬约束”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软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为我们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指明了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根据时代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发掘、研究、保护、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向普通公民普及法律文化知识,提升法治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普及,更离不开法治实践。法治实践是最生动的“普法课”,其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形成法治思维、认同法律制度公正合理性的过程。法治实践中产生的法治实效,会让公民深化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从内心深处认可法律,筑牢法律至上的理念,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

让公民参与到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的各环节,在丰富的实践中树立对法治的尊崇。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畅通和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路径和制度化渠道,让法律能够代表民意、表达民意,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得到人民的真心认同、拥护和支持。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刚性执法、严格执法,纠正和惩戒违法行为,捍卫守法者的权益,用公正高效廉洁的法律实施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的知情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感知到法治的力量,树立起法治的权威。坚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对公民提升法治素养有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法治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法治忠实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要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入职、晋升培训内容。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通过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增强领导干部守法的自觉性,始终做到心中有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建立健全常态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和完善问责制度,促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把法治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领导干部推进法治建设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