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关注>>

在“扶智”与“扶志”结合中实现精准脱贫的实践路径

2020-08-26 11: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扶贫工作中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当前,我们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但还有一少部分人口尚没有完成脱贫的目标,其中最难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贫困人口“志气”不足。当下,很多贫困人口缺少生存本领和技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立足现实困惑,通过“扶智”来“扶志”,给广大贫困者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资本”,坚树脱贫理想信念,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

“扶智”中“扶志”,其目的就是在“扶智”中实现“扶志”,使贫困者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理想和必胜信念、坚定摆脱贫困的信心,使之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本领,帮其“立志”,达到“扶志”脱贫的目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做好扶智的系列工作。当然,导致贫困人口“失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政策对接和扶持不到位、工作人员工作不精准,也有贫困人口自身的原因。因此,从实际出发,深挖“扶智”策略,瞄准“扶志”目标,对于完成从“扶智”到“扶志”,实现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充分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要了解“失智”的成因,克服技术性匮乏致贫,就要弄清“失智”与“失志”二者的关系,是因“失智”而“失志”贫困,还是因“失志”而“失智”致贫。对于因“失智”而“失志”致贫的人口,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贫困者直接进行技术培训,并给与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因“失志”而“失智”致贫的人口,要实现脱贫的目标,就要做好两项工作:其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贫困者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问题;其二是在做好贫困者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贫困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贫困者掌握一技之长,完成从“扶志”到“扶智”。无论是哪种原因,都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完成预期目标和任务。通过调研,了解并掌握“失智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生存的实际困难,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因为“失智失技失能”而“失志”,并做好记录与统计工作,为下一步有目标有针对性有序开展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和资料

第二,科学决策、进行针对性帮扶。在充分调研汇总的基础上,政府各相关机构和基层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系列帮扶措施,进而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其一,政府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贫困人口进行技术对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要保证把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真正做到贫困人口定位精准、组织精准、培训精准、指导精准,要切切实实保证对贫困人口组织培训和指导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做到精准评估、精准组织、精准培训、精准指导,真正做到评估到位、组织到位、培训到位、指导到位,从而实现预期的“扶智”目标。其二,在“扶智”培训中,要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精准施策,要坚决克服一刀切、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要真正做到一人一智、一人一技、一人一能,坚决避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其三,通过有针对性地精准“扶智”,使贫困群众建树生活信心,提高生活勇气,从而使其从“失志”走向“立志”,达到了“扶志”的目的,为精准脱贫又打开了一扇大门,清除了一道障碍。

第三,立足问题、实行攻关式指导。通过“扶智”达到“扶志”脱贫的目标,除了进行常态化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外,还需要贫困人口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配合,坚决避免干部与群众之间“干部干,群众看”、“干部忙的欢,群众旁边站”等问题的发生。在工作中,干部要让贫困群众知道,扶贫不是片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是走过场、走形式,扶贫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任务。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做好贫困群众的“扶志”工作。具体来讲;首先,要了解贫困群众的真实思想状态和存在的真实问题;其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坚克难,对于贫困群众思想深处的认识问题和“等靠要”的惰性心态,要进行有针对性讲求方法的教育引导和开化,转变其思想观念,克服其惰性心理和心态,通过“扶志”,使他们能积极接受“扶智”;最后,在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帮扶与教育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心、有作为、有技能的劳动者,从而将某些贫困群众真正转化为精准脱贫的支持者、拥护者和积极力量,为实现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强化监督,让“扶志”“扶智”常态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必要强化对“扶志”“扶智”工作的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和总结“扶志”和“扶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总结“扶志”和“扶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向先进地区学习,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不断完善和修正“扶志”与“扶智”策略,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二者在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有机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精准扶贫脱贫的积极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失志者”“失智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方式不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踏实工作通过“扶志,扶智”化“失志者,失智者”为“立志者,强智者”,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常态化工作,早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之,正确认识处理“扶志”与“扶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发挥二者的能动性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将“失志者”变为“励志者”对于实现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关振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王润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