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与行>>

用明德引领风尚

2019-07-05 09:21: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既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又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大家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广大社科工作者必须切实肩负起职责使命,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以精品奉献人民,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道德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德行状态。《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为“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使大家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明德是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但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标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公民提出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培根铸魂的工作,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既要以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又要以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是古往今来无数学问家的价值追求,他们有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有的修身自励、见利思义;有的持正不阿、清节自守……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为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加强道德修养,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要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由是言之,一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放眼古今中外,伟大作品的境界无不与作者的伟大理想和宽广胸怀相契合——正是因为胸怀全人类,矢志不渝地为劳苦大众解放而献身、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马克思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创作出被称为无产阶级“圣经”的《资本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不能封闭于狭隘的个人空间,斤斤计较眼前的个人私事,而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要做到勤业敬业精业。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一生笔耕不辍,即使80多岁高龄,还坚持每天伏案近10个小时,他的不少鸿篇巨制被译为美、英、法、日、俄等国文字,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和汉语基础课教科书。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拿出“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恒心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攀登上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金钱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成果,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学风是学者内心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道德理想,勇担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武建奇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