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与行

坚持全面创新 加快培育新动能

2017-07-28 10:15: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高智 孔慧珍

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呈现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但也要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在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必须从思维观念、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城市发展方式等方面全面加强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发展思维,精准打造战略支撑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靠着传统优势产业的有力支撑,我省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产业。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烈冲击,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增长动能不断减弱。而与此同时,作为增长新动能的新兴产业,虽经多年培育但规模体量依然不足,还未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导致增长动能“青黄不接”,整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从资源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当前的河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迫切需要从固守传统产业向精准选择新兴产业转变,坚定不移去产能,积极培育新动能。事实上,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旧产业不断被新产业替代的过程,任何固守传统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也必将被经济发展的大潮所淘汰。同时,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能是相对的,在产业选择和发展重点上必须确定有限目标,任何试图全面发展的努力都是不现实的,最终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培育发展新动能,首先必须创新发展思维,在产业发展上树立梯度意识、精准意识、超前意识,按照重塑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三个梯度,精准筛选若干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细分行业、重大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精准制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准配置关键要素和政策措施,打造逐级引领、梯度跟进的战略产业。

一是精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钢铁、化工、建材等原材料产业,要重点推进制造环节智能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向产业链前后两端延伸,实现由单纯生产制造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转变。二是精准打造新兴中坚产业。认真分析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锁定2-3个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形成优势的“尖子”行业,引进重大产品和战略项目,进行精准培育,快速形成引领全省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超前布局前沿性产业。密切跟踪全球产业变革动态,站在全省长远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前瞻性谋划若干战略性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的“潜力股”,为赢得未来发展主导权提前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刻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长期以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并为之做了不懈努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依然有待深化,一些地方政策不完善、措施不配套、落实不到位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制约了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聚集,阻碍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壮大。

培育发展新动能,必须紧紧抓住改革这个关键,借鉴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改革经验,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瞄准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一是加快推进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尽快出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金字招牌”配套改革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试点示范的步伐,力争相关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加快突破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跨区域政策对接、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方面,与京津共同开展改革试验,最大限度消除京津外溢优质要素向我省转移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三是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单位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研发资金投入、科技金融发展、创新链条构建、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出台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举措,切实推动全省创新发展。

搭建发展平台,汇聚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战略资源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支撑。长期以来,我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不足。据统计,目前我省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层次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抑制了新动能的发展壮大。

培育发展新动能,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聚集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环节,研究制定一批含金量很高的重大人才政策,谋划实施一批能充分发挥河北潜在优势的重大创新举措,搭建一批符合创新生态要求的人才聚集平台,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使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成为河北最鲜亮的标识符。

一是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国际要素聚集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营造优越的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汇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全国人才汇聚的新高地,使雄安新区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领头雁”。二是高水平建设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打造更广泛的人才聚集和发展平台。以城市新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为重点,以汇集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产业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形成一批引领区域发展的优秀人才汇聚地。三是创新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向河北聚集。紧紧抓住当前北上广深等城市人才加速外溢的机遇,学习借鉴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引才政策,研究制定更具灵活性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充分落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建立更具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建设智慧城市,全面强化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基础支撑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型新兴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能够有效增加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资源的供给,有效吸引和凝聚创新资源,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精益创新和精细管理。当前,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无一不是以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为支撑的,但凡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的地方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先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支撑。

近年来,我省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等城市相继列入国家试点,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运营、智慧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总体看,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南京等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设施覆盖度、运营精准度、服务广泛性仍待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站在为新动能提供基础支撑的高度,从四个方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厚植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土壤。

一是进一步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加快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光纤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尽快实现设区城市城区免费WiFi全覆盖。同时,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管网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高度一体化、智能化。二是进一步推进城市智慧运行和管理。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完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监测、运行调度和安保应急智能化,提高政府精准管理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三是进一步完善拓展智慧服务。加强商务、物流、贸易、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为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基础支撑。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