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从“和气致祥”说开去

2017-07-21 10:01:55 来源:江西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加深理解,增进共识,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必经之路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香港虽有不错的家底,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只有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才能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这番话引起了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共鸣。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典出《汉书》,意思是说,和睦融洽的气氛可带来吉祥,不和谐的气氛会招致灾祸。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和”视作治国之道、礼义之道。《周易》云:“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就是在告诫人们若能保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能造就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直至今日,待人和气在我国仍被视为一种值得赞美的德行。

“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和”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礼记》说:“父子笃(父子相亲),兄弟睦(兄弟和睦),夫妇和(夫妻相合),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成员之间难免有矛盾,若协调得好,大家就能同心协力兴旺家庭;如果家庭不和睦,必然衰败。家国一体,实现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和谐,亦成为国人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既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更是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人干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将其分开来看,又笃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正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国人对那些胸怀家国、顾全大局的人,总是不吝溢美之词。比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坚持以江山社稷为重,顾全大局,委曲求全,最终感化了廉颇,维护了团结,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心胸宽广、度量恢宏者,往往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进而成就一番事业。心胸狭窄、小肚鸡肠者,免不了成为孤家寡人。“心中有水不生波”,化却小忿,才能成就大谋。涵养宽广的胸怀,善于化解矛盾、团结同志,正是我们所推崇的品德。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没有差异,就没有多彩的世界;没有分歧,就没有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思想维度多层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性看待差异、正确弥合分歧,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既要讲团结、讲和睦,也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包容彼此的个性特点,而不能强求一致、硬要别人服从自己。要努力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事事推己及人、为别人着想,不能用自私、刻薄的态度对待他人。比如,今天的人们,往往会在互联网上讨论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此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可以阐释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更不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此,网络环境才会更加清朗,社会环境才会少一些戾气、多几分和谐。

在社会关系复杂、利益诉求多样的现代社会,乖戾之气很容易附着在一些人的身上,具体表现为意气用事、怨气难平的人身攻击,或为了一己私利,对他人下“套子”、使“绊子”等不道德行为,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若放任乖戾之气在社会上横行肆虐,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心生隔阂,社会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每个人都会因此而受害。加深理解,增进共识,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必经之路,中间虽然会经历一些曲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消弭分歧,在价值观上找到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共创一个兼容并蓄、和谐美好的世界。(向贤彪)

责任编辑:韩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