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干部要学会“挨骂”的本事

2017-06-22 16:17:54 来源:江西日报

善于从群众的骂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能力

在德国,无论是在商场、酒店,还是在飞机、火车上,总有那么一群彬彬有礼的“绅士服务员”。遇到消费者提问,他们会耐心解答,若有消费者指责甚至谩骂,他们也不会“反击”,而会先想办法使对方冷静下来,再进行解释。培养这些“绅士服务员”,要经过严格的系统培训,其中有一堂必修课——“挨骂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服务人员事先经历一些不美好的情景,积累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设置“挨骂课”体现出德国服务行业的一个理念,即一切为顾客着想,真正视顾客为上帝。其实,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试想,如果广大党员干部都学会了“挨骂”的本事,在虚心接受群众和党内同志批评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升工作,党群干群关系当然会更加融洽,党的执政基础一定会更加牢固。

把“挨骂”当作一种本事,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念。群众的怨言和骂声,往往是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鞭策。听到了群众的骂声,说明自己的工作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亟待改善。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领域的工作都没有经验可循,很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对此,党员干部是反感排斥、与群众口角,还是骂不还口、耐心解释,就能体现群众观念正确与否。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员干部原本就是群众中的一员,善听群众的怨言和骂声,是真正把群众当家里人的表现,这样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事实上,敢于“挨骂”,善于从群众的骂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能力。《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这便是成语“己饥己溺”的由来,意思是提醒当权者要关心人民的疾苦,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诚然,现实中,谁也不愿意被人骂,因为骂声听起来都是刺耳的,被骂者的心里肯定不好受。然而,一些骂声背后往往有隐情、有苦衷、有委屈,只有在自身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情况下,群众才会在口头上表达不满情绪。党员干部要把“挨骂”当作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挺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担当,而不能对骂声充耳不闻、敷衍推诿。要把群众的骂声当作监督和鞭策,虚心倾听、认真思考,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这样才能让骂声变成赞扬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党员干部要学会“挨骂”的另一层意思,是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善听诤言,闻过则喜,把党内同志的批评当作“忠言”来听、当作“良药”来服,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指出,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可见,能否正确对待党内同志的批评,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缺点都讳疾忌医、遮遮掩掩,或心存侥幸、避重就轻,工作就可能陷入主观臆断的错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思想包袱,用虚怀若谷的胸襟对待同志的批评,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真正爱护,进而得警醒、受教育,以此锤炼党性、改进工作,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

善听群众骂声,方得百姓心声。从群众的骂声中了解到真实的民情、民意,各项工作当然就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的怨气终将会转化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从同志的批评中发现自己的缺点过失,汲取经验教训,人生前进的动力就会更丰沛。“挨骂”的本事这么有用,广大党员干部真得把它学到手才好。

(袁浩)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