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前沿

中国外交秉持互利共赢原则,从不强加于人

2017-05-17 16:01:46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观念、外交倡导不断推陈出新,彰显了一个崛起和发展中的大国厚积薄发、一路开拓的趋势,推动中国外交日趋走向成熟,也让国际社会耳目一新。

中国的外交理论和外交理念,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儒释道的思想为核心,以儒释道医武等为支柱,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古老的“和”的精神,在中国外交理念中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在新时代又呈现出崭新的内容。

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也同样具有这种特色。2013年10月,在中国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其中的“惠”“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惠施于人”“有容乃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精神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以其高品质的内涵和独特性,久远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影响。而西方国家的当代外交,往往缺乏中国这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现实主义的外交理论,主要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外交,有它实用的一面,但是也经常暴露出诸多弊端,就长远的效果而言,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往往较大。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建立地区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只有谋求人类的相互协调与协作、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相互让利、和平相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繁荣。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还无法完全实现,还仅仅是一个构想的蓝图,但是,它已经为未来人类的前进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和路径。各国相互之间,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乃至于战争,而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相对的保证,并且获得共同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西方国家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尽管也强调世界和平与繁荣,但在选取的路径上,更多地强调民主和平论、西方市场经济的繁荣论、自由的美好论等,而忽略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体制上的差异,一味地强调以西方的标准作为普世的价值观,这样就难免带有并不能够适合各个民族国家自身发展的特性。中国外交政策倡导宏大的远景目标,同时也注重现实合作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就是平等、自愿、互利互惠、双赢和共赢。这种做法和倡导往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也有一定的弱点:由于缺乏强制的规范性和契约性,约束力不强,合作的状态比较松散,前进的动力有时不足。

中国在对外关系实践当中,从来不把本国的意志强加给外国,而是本着平等的原则、协商的精神、互利共赢的目标,推进自身的政策。因此,中国的外交并不像西方推行的价值观外交那样,以自身的实力或者强力的渗透,压迫对方做出改变。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倡导和引导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视野之下,各国对安全新的认识、新的界定、新的原则。中国的这些理念和观点,从来不强加于人,而重在倡导和引导。是在以柔性的方式,促使对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且,这种认识一旦可行,中国就会长期坚持,锲而不舍。

中国率先垂范,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建设、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大量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还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电网、跨国公路和铁路、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建立起现代化的工厂和基础设施等,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这段话表明,习近平主席把亲戚邻里相处的关系,扩大到了国家关系之中。以亲朋邻人之心境和行为来对待周边的国家,有利于迅速拉近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亲近人心的行动,带动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以人之常情,带动国家之间的关系。西方大国在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经常以实力压人,不顾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感情,强行推动对自己有利而可能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政策。(周永生)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