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前沿

中国理论自信背后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优势

2017-05-17 15:07:34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理论自信最后还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西方理论,包括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有一种模式,只能有一个中心,整个世界是围绕西方展开的。近现代以来,西方是宗主国,其他地方是殖民地;20世纪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享受全球市场的资本增值,其它国家为西方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所以整个世界是不平等的,也不能是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通过所谓“普世价值”把西方的价值推向全世界,不是出于价值观的偏好,而是基于利益的驱使。

但是中国有不同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个世界不论大国小国,都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是命运共同体的缺憾。中国倡导文明的多样化,认为并不是只有中国好,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是只有一家独大,而是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这样的价值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构想,让世界更加丰富多样,不再是西方资本主义化的一元状态。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体现在世界观的贡献、方法论的贡献,思维方式的贡献,这是理论最深层的东西。“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也正因为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我们的理论,不仅对中国社会有意义,对整个世界都是有价值的。

西方的“普世价值”号称对世界都管用,但事实上,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一些国家区域性适用的价值,西方想把自己的价值向全世界推广,导致其他国家的动荡不安。中国强调“特色”,这“特色”背后反而更具有公共意义和普遍性。因为这一特色看似是中国着眼于自身发展,实际上遵循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号称“普世”的并不普世,宣称“特色”的反倒具有公共性,这一“悖论”的背后其实是思维的高下之分。(辛鸣)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