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前沿

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2017-05-16 17:49:5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新词,党的十三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曾提出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意,是在理论上深入准确理解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过去讲全面改革,其“全面”强调各领域都进行改革,重点在“都”;而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

■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首先是针对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强调的是新阶段改革呈现出新特征,推进改革就必须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标尺,要看是否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决改革落实中存在的“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最先一公里”“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既要从干部作风等主观方面找原因、想办法,更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改革落实的经验,研究改革落实的规律,完善改革落实的机制,对改革落实方式本身进行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决定性意义。只有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继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历史任务和治国方略。

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历史中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深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以1992年和2013年为节点,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全面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改革的中心线索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同年党的十四大最终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和主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了,整个改革的大方向就明确了。在全面探索阶段,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次第展开,全面探索,不仅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奠基性成果,而且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全面推进阶段。这一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全面推进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分别明确了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大领域的改革目标。在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在国有企业、金融财税、社会体制、加入WTO等关键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确保我国成功战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有效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分别在1999年和2010年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稳步超越传统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始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全面深化阶段,中国改革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这两大原创性理论为基础,以“六个紧紧围绕”为路线图,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全面”和“深化”两个维度上都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和更加勇毅的实践。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是一个指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长阶段,其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按时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2020年改革任务,还必须着眼于实现2049年更加远大的目标。

二、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与“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新词,党的十三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曾提出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意,是在理论上深入准确理解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关于“全面”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过去讲的全面改革确实全面,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上,对改革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及关联机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二是实践上,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相互配套不够、协调不够,存在相互牵制甚至相互抵触现象,改革的总体效应发挥得不够。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受限于改革进程本身的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过去,改革在单一领域甚至单一环节实现突破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人们容易在认识上以为各领域改革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实践中分别规划各领域的目标和路径,然后分头推进。这样的改革虽然全面,但是分散、不系统。时间一长,相互牵制的问题就会逐渐出现,改革的总体效果就会打折扣。事实上,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是整个国家体制的不同侧面或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局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的提出,实现了中国改革在哲学层面、方法论层面上的一次飞跃,提高到了系统论的境界。总而言之,过去讲全面改革,其“全面”强调各领域都进行改革,重点在“都”;而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我们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更深刻、更精准地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关于“深化”的时代内涵。中国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与过去讲的“深化”有什么不同?首先,“深化”是针对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强调的是新阶段改革呈现出新特征,推进改革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的改革,面对的是“好吃的肉”和“难啃的硬骨头”并存的局面,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大力气把它“啃”下来。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标尺的。过去讲深化,主要是相对于之前的状况而言。现在讲深化,不仅是针对之前的状况,更是针对总目标,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要看是否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则是深化,反之不然;社会体制改革要看是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则是深化,反之不然。如此等等。所以,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事事、时时对标总目标,才能保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正确判断改革的进度,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

三、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贯彻落实

大凡论及改革,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强调“落实”二字,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多次强调要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但从发展实践看,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情况并非总令人满意,还存在“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存在“最先一公里”“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既要从干部作风等主观方面找原因、想办法,更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改革落实的经验,研究改革落实的规律,完善改革落实的机制,对改革落实方式本身进行改革。

着力提高改革方案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把改革方案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改革方案质量不高是一个普遍问题。有些改革方案左右协调不够,存在各部门各顾各出文件的现象;有些改革方案上下协调不够,出现重要文件无法执行的情况;还有些改革方案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多样性的包容,使得基层执行起来面临不少困难;等等。出现这些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存在偏误。顶层设计本义是统筹考虑治国理政的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全局性问题的解决之道,其要点既包括顶层决定性,也包括整体关联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一些改革方案更多考虑了顶层决定性,而整体关联性不足,或者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因此执行起来存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顶层设计要高度重视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把对实践经验进行规范化、法治化作为设计改革方案的重要途径。

牢牢牵住改革“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各领域基础性改革抓在手上,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把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抓在手上,要牵住改革“牛鼻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决不是全面出击,而是主抓重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促进、重点突破和渐进推动相衔接,既要全局在胸、统筹谋划,又要集中用力、精准发力。当前,落实改革举措最重要的就是找准可以牵动全局的“牛鼻子”,而能否找到“牛鼻子”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做到全面深化改革“立治有体”,关键在于解决各领域改革之间协调性、配套性、集成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集中在各领域改革的衔接、交叉部位,既是原来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改革无法解决的问题,又是多方利益纠缠、社会矛盾集中、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的“牛鼻子”恰恰就存在于这些问题中。比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涉及户籍、土地、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改革难题,如果农民工市民化这个问题不解决,上述一系列领域的改革都无法真正成功。反之,如果农民工市民化这个最坚固的堡垒能够全面突破,则一系列改革难题将望风披靡,大部分社会矛盾将迎刃而解,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将上一个大台阶。

下功夫完善改革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但迄今为止,在各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改革动力不足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关于改革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也恰恰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党员干部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主体。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纪律规矩约束的同时,也要重视通过体制机制激励干部推动改革,让敢于改革者改得下去,让敢于担当者担当得起。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坚持不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绘到底。

(作者:郭 强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