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前沿

用合作共赢理念引导“一带一路”建设

2017-05-12 16:45:46 来源:学习时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倡议,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周边、着眼全球,综合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重大战略构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是相关国家的共同事业,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来推进,为此就必须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构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虽然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却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民族主义、冷战思维等仍然不时兴风作浪。全球化大趋势虽然不能逆转,但是却遭遇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泛滥,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大国失去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全球治理遭遇新的困难。特别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和非极化加速演进,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中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上升,非国家行为体越来越活跃,但是人类社会却面临各自为政、秩序失范的风险。国际体系正在转型,国际秩序需要重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已经走近国际大舞台的中心并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变量。世界关注中国并对中国寄予更多的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世界大势,理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就是其中最受世人关注的一个。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大会于2016年11月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

“一带一路”最初是基于周边外交而提出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积极响应,其涵盖范围已经不限于周边乃至大周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地域更为广阔,可以涵盖所有的海洋。如此,“一带一路”牵涉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文中明确指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一带一路”虽然是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开放以及为之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却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和平。在全球治理遭遇困难的当下,“一带一路”无疑是为推进全球治理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方案。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可以视为“准全球”的地域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无疑将极大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人民创造福祉。这既是崛起的中国对世界新期待的回应,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结出的硕果。

打造丝路命运共同体是相关国家的共同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相关国家的共同事业,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如果从中国经济、安全和外交的角度说,“一带一路”是一项战略,那么对参与“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对它们也有战略意义。这是共同的事业,也是共同的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和命运的高度,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的全球治理目标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试验田和可行的实施路径。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准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将极大地提升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的流通水平,促进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互鉴、融合,从而使相关国家更加紧密相联、相互依赖、兴衰与共。

共同体就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体现的是整体性和统一性,尽管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命运共同体强调是集体内更带长远性、根本性的共性。这种共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伴随着全球化而出现的各种挑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种命运共同体就如一条在海上航行的大船,顺利到达彼岸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如果在风浪中倾覆,船上所有人都在劫难逃。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路命运共同体,需要相关国家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打造丝路命运共同体是相关国家的共同事业,这就需要各国对共同命运有全面、深刻的认知。共同命运首先体现在共同利益上。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在发展以及许多安全问题上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使得它们一方面面临共同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又面临共同的挑战,尤其是共同挑战。同整个世界一样,“一带一路”区域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没有哪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国可以包打天下。比如恐怖主义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大公害,而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东地区则是恐怖主义最为严重的地方,打击这一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需要本地区以及区外国家的共同努力。各国之间的这些共同利益不是局部性、暂时性的,而是关涉各国生存和人民根本福祉的,因此是命运攸关的。随着共同利益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共同体的整体性和命运攸关性,形成了共同价值,并在共同价值基础上产生了承担维护共同利益、使共同体免遭噩运的责任的意愿。

因此可以说,丝路命运共同体就是“一带一路”区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价值基础上所结成的命运攸关的整体。各国只有充分认识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才能对共同命运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才能真心诚意地与其他国家携手推进这项共同事业。

以合作共赢理念引导创新合作模式

在主权国家仍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的当今世界,共同事业必须通过相关国家的合作来实现。然而,怎样进行合作?如何实现可持续合作?这是当今国际社会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谋发展、促和平作为本国的大政方针,并将合作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然而,合作模式不同,其结局也相差甚远。在旧时代,殖民主义、西方列强在发展与和平问题上虽然有合作,但都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它们为了自己的发展,对外奉行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掠夺殖民地,欺压弱小国家,列强相互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它们也试图通过结盟和集团对抗来谋取对自己有利的和平局面,但是这种排他性的合作往往是以更大范围的对抗为前提的,所以难以持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也通常是负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国主导建立了许多国际合作机制,其中一些是普通性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大国出于其固有的理念,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试图一直掌控主导权,即使是在它们的能力明显不足的时候。这样的合作模式自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这种模式的合作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但却时常要付出沉重代价。这种不均衡的合作也是难以持久的。

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和平是世界持久和平,发展是世界共同发展。这样的和平与发展,需要的是全球范围的深度合作,为此,就需要创新合作的模式。“一带一路”就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同以往西方主导的合作模式相比,“一带一路”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完全开放的,不存在集团对抗因素;同时,“一带一路”也不寻求哪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居主导或中心地位,中国虽然是这种创新模式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但是中国主张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强加。这样的合作模式如果要顺利建成并可持续,就必须是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最终实现共赢。可以说,由“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新型合作模式的精髓是共赢,即开展共赢式的合作,通过合作使相关国家都成为赢者。进一步讲,合作共赢就是新型合作模式的核心理念,只有在合作共赢理念的引导下,“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抑或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需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有理由预言,在合作共赢理念引导下,中国外交将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国际关系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共赢是一个新理念,与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自有国际关系以来,合作就与冲突相伴随,成为国家之间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旧时代,冲突而不是合作,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合作往往成了进行更大范围冲突的手段。有时合作本身就蕴含着冲突的因子。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旧时代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那时国家间关系更多地是体现在争夺领土、资源、财富上。另一方面与合作的质量有关。旧时代的国际合作,双方获益往往是不均衡的,甚至是强势一方的单方面获益,而不是合作双方的共赢,这样的合作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冲突。因此,要想可持续地通过合作来实现永久和平、共同发展,就必须在合作中达到共赢。如果世界各国都秉持共赢理念,那么国际合作的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

民心相通是合作共赢的关键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共赢的具体途径。“五通”中,设施、贸易、金融都属于物质层面,而政策与民心属于精神层面。如果说物质层面相当于电脑的硬件,那么精神层面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软硬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没有设施、贸易和金融这“三通”,再好的政策也是画上之饼,民心相通也会受到重重阻隔;但是没有政策和民心这两通,先进的设施、畅通的贸易、融通的金融不仅不能带来相关国家的合作共赢,反而可能走向反面,联通的设施会变成国家对抗的工具,贸易和金融会成为国家间摩擦、冲突的动因和战场。在政策和民心这两个软件中,政策固然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环节,因为国家间关系主要是靠政策来调节的,但是更为根本的是民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要民相亲,必须心相通。如果民心不通,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生根,更难以可持续。因一国政府更迭而使两国关系逆转的事例不胜枚举,其原因就在于国家的政策没有被对象国的人民认可。所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民心相通这个根本环节上下功夫。

民心主要由思想和感情构成,其中思想是根本,而思想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要使民心相通,就必须构建共同价值。物质交流固然会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特别是带有利益输送性的贸易、投资、援助等交流会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但是,只是建立在共同物质利益基础上而没有共同价值为基础的相互了解及感情都是不牢固的。在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构成要素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中,价值共同体是最为关键的。没有共同利益,肯定不会有共同命运。但是仅有共同利益,也不会形成共同命运。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斗斗合合的剧目不断上演。但是有一个规律,就是那些仅仅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关系都是短命的,共同利益一旦实现,合作便烟消云散,甚至原来的合作伙伴在新的利益格局下转身便成为竞争对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共同价值,心不相通。对命运共同体来说,如果没有共同价值,各方对共同利益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利益也就不会有理性的判断、认知并形成共识,尤其是对像和平这样的“有之不觉,失之不可”的“隐性”利益,更需要有基于价值观的理性思维。没有对共同利益特别是带根本性、整体性共同利益的认知就难以有对共同命运的认知,实在的而不是虚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也就不可能形成。在现实国际政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旁观者看来有巨大共同利益的两个国家却总是处于对抗状态,陷于两败俱伤的陷阱之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双方没有共同的价值观,难以在客观存在着的共同利益面前形成共识,或者是认识到有共同利益但在实现共同利益的途径和方式上南辕北辙。

维护共同利益,打造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形成责任共同体。为此,必须克服那些试图坐享其成,搭便车,甚至为了使本国利益最大化而给国家间合作设置障碍等狭隘观念。构建责任共同体也需要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没有在共同价值基础上对维护共同利益的责任担当意识,各国很难自觉地承担应负的责任,共同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总而言之,共同价值对认识并形成共同命运起着关键作用。所谓“志同道合”,讲的正是共同价值、理念、理想对人们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志同道合就是心通。所以,不同的行为主体只有在共同价值的指引下才能理性地认知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进而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开展真诚的合作。如果世界各国都能遵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人类共同价值,那么各国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得多,互利合作的水平就会大大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得到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除了这些国家看到了其中的潜在利益之外,更主要的是提出这个倡议的中国一直秉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等理念,而这些理念都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之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人类共同价值,更是中国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自由、民主要求国与国在交往时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而合作共赢正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存在着文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宗教冲突,这些因素长期以来制约着相关国家开展合作。但是,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丝路命运共同体的成员,它们也存在着许多共性,绝大多数国家人民基本上都认同人类共同价值。不同国家出于自己的文明文化、历史传统、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等因素,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及实现模式的理解会有差异,但这不影响这些国家人民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只要各国都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就可以实现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的融合演进。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相关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演进,“文明冲突”将成为不归的历史故事。(作者:刘建飞)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