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燕赵论坛

“衡中模式”引发的教育之问

2017-04-25 16:17: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者按

前段时间,衡水中学在浙江落户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巨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衡水中学模式的核心是“应试教育”,这种掐尖式的人才选拔方式破坏了其他地区教育生态的平衡。

从当下中国的教育现实来看,大量优质生源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流向城市,伴随着一批优秀老师的“出走”,个别县乡的教育进入恶性循环。在一批“超级中学”崛起的同时,一些基层学校教育质量滑坡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更加严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出每个孩子的潜能。不过,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这样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合力,非简单粗暴地让“衡中模式”背锅就能解决。高质量的教育不是培养“知识的邮筒”,而应该致力于培养能独立思考、有创造力与公德意识的公民。

让我们一起看看新华社记者及“衡中”往届毕业生对“衡中模式”有哪些看法。

“素质教育”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笑乐

前不久,衡水中学在浙江落户的消息,引发了舆论风波。反对衡水中学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衡水中学就是“应试选拔”,忽视了“素质教育”。这几年来,浙江的“素质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让这样的中学来浙江,无疑是一种倒退。但我认为,想让衡水中学没市场,需要的不是指责或批评,而是需要真正地推动教育改革,不能做了表面功夫,背后却还是“应试教育”的一套。

浙江是国内教育改革领先的地区,尤其是民办教育,这几年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这些学校设施豪华,师资力量雄厚。差一点的,一般是有实力的本省民营企业家联合当地名校创办;好一点的,则引进北京、上海的资源联办,比如北师大附属、华师大附属;更高端的,来自英美国家,前面冠之以“国际”的名号,请的是外教,说的是外语。而浙江的富裕家庭也热衷于把孩子送往这些学校,因为民办的学校,升学率已经比公办高很多。

很多外来的人不知道,在浙江,最好的学校并不是公办学校,而是民办学校。因为公办小学初中实行学区制,而民办的,则没有学区限制,全市招生,这样的设计,既能实现教育资源快速流动,又能实现教育产业化,所以杭州并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出现“天价”学区房。

但这样的招生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掐尖”:民办小学、初中因为不受地域限制,往往可以招到好的生源,升学率年年攀升,考上重点的越来越多,而公办小学、初中则因为区域限制,生源越来越差,这几年一些老牌名校日渐式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浙江最早推行民办教育的杭州为例,在这里读书,孩子和家长可以早早地领略到竞争的残酷,一些热门民办学校的录取比例,比高考要难好几倍。

就在衡水中学舆情火热的时候,杭州的媒体也在报道一年一度的民办小学报名状况:正式报名应该是从早上8时起,然而头一晚7点多,许多民办小学考点,已经有一些家长开始排队。在杭州锦绣育才中学附属小学考点,早上8点刚开始,一位妈妈拿到的,已经是964号。

为了能够被选拔进入好学校,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要学习入学考试内容,提早学英语、认汉字、做数学。而进入小学之后,则要抓紧报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奥数”,并且这种培训班,报名也往往是“秒杀”,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刷题、做作业、参加比赛,因为未来要读好的“民办初中”,奥数是最有效的通行证。

由于实行“素质教育”,公办学校不能给孩子布置过多的作业,小学放学时间还很早,于是,在杭州公办学校的周边,这几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晚托班”,里面就是做作业、搞培训。而社会上满大街的是各类培训机构,家长几乎天天会接到电话,都是培训机构推销互联网补课。

在小升初阶段,为了读到升学率高的民办学校,许多孩子必须提前学初中的内容。今年杭州城西一家民办初中招生,学校公布报名人数为2万人,但最终只能录取320人,可见竞争的残酷。家长只能带着孩子一次次参加各种民办小学的考试。许多家长表示,如果素质教育“学校不兴家长兴”,那就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把责任推给家长罢了。像奥数竞赛,上面文件早说不能举行了,学校也不能以此为标准选取,但为什么社会上依然越来越热?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人才选拔制度,还是应试教育的一套,选拔标准,也是死板一块。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出每个孩子的潜能。但这么多年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是轻松了还是更重了呢?要让“应试教育”没市场,需要对教育实行彻底改革,而不是只做“素质教育”的表面功夫。

教育不应满足于培养“知识的邮筒”

吴黎明

静静立在街边的邮筒大家都很熟悉,它们每天在收集人们投入的信函,但其本身没有识别、分拣、加工的能力。只会刷题、死记硬背学习的人就好比是一个知识的邮筒,他(她)没有创造性加工、思考、拓展、运用的能力,收集的信函(知识)再多,也不能让自身本领实现质的飞跃。换言之,知识的邮筒只会是个大肚庸人,不是智者。

如果以国内外教育现象作对比,我认为,与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刷题机器相比,欧美学生往往不做“知识的邮筒”,学习方式和考核标准更为多元,更能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为什么多数西方家长不逼着孩子们刷题,不焦虑地从一个补习班走向另一个补习班,关键可能在于教育理念不同。针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培养发展,不少西方家长认为应先发展身体,其次是精神,最后才是学习。

放眼西方,无论是普鲁士时代还是当下的美国,从小对孩子的体格培养最为重视,孩子们从小就成为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在德国,足球、体操、游泳等体育俱乐部遍布全国城市社区与乡村。笔者的孩子在比利时上学时,准备游泳服、体操服被写入“入学须知”,小学一年级一周有两次游泳课、三次体操课,另还有骑马、农场体验农活(烹饪)等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孩子品行、教养、公德的训练更是必须从娃娃抓起。欧美主流社会认为,只会学习的孩子不一定是所谓的优秀孩子,人品和性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笔者的孩子在比利时上小学时,学校让家长在“宗教”“道德”两门课中选,不信教的我们选的是“道德”课。笔者正好奇“道德”课教什么,孩子带“涂颜色”的作业回来了,其中一张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这份作业的主题是“家”,画有几幅图让孩子涂颜色:第一幅图是“爸爸”要把红萝卜竖着切,第二幅是“妈妈”要横着切;第三幅是“爸爸”“妈妈”横眉冷对;第四幅是红萝卜一半横着切、一半竖着切,“爸爸”“妈妈”于是握手言好、其乐融融。“道德”课无须讲高深的道理,无须让孩子死记硬背,就这样几幅图,让一年级的孩童在涂颜色的玩乐之中领会“让步、协商、团结”的道理。

“红灯坏了也‘傻’等”说的是德国人遵守交规的段子,折射出德国人遵纪守法和讲公德的民族秉性。殊不知,这种秉性的养成,除了家庭和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各级学校里,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降低自己的需求以利于社会”等,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和“有责任感”的品格。在美国,申请大学时,义工服务时间、才艺技能、领导才华、体育特长、社会活动参与等都是给自己加分的好筹码。

就拿学习本身来说,欧美教育理念与侧重点也不一样,兴趣、独立、独创是欧美中小学教育的精髓。不死记硬背、不靠“刷题”搞题海战术,欧美中小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探求学问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希望他们从实践中自己寻求正确答案。为什么西方名牌大学里,顶尖的学者和学生很多是欧美人,原因正在于他们的独创精神。从欧美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企业家,独创性与冒险精神脱胎于他们的中小学教育。

即便就课程难易而言,欧美中小学课程不像传说中那么简单。我们拿孩子在比利时读小学的数学跟国内教科书对比过,难度差不多。只不过,比利时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不提倡孩子们超前学习。记得孩子的小学老师曾说过:“到一定年龄孩子自然就会了。”

法国“高考作文题”是另一个例证。“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这些作文题体现出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和思辨意识,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大量的阅读与深入思考,光靠刷题肯定拿不到高分。我们需要能够独立思考与辩论,有创造力与公德意识的公民,而不是知识的邮筒。

“寒门”圆梦,“衡中模式”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段羡菊

因浙江有教育界官员放言不欢迎衡水中学入驻浙江,衡水中学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朋友推荐一些网文给我看,比如《围剿衡水中学,毁掉穷人最后一个幻想》等。他很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没有衡水中学,穷人的孩子、落后地区的孩子,实现人生梦想和阶层流动更难。

我理解一些人对衡水中学模式的认同。我认识一些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贫寒农家长大,当年就是凭着考上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大城市工作。如果不走高考这条路,他们在高中毕业后,要么得沿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要么得顶着“盲流”的标签南下打工讨生活。因此,他们对应试教育的程序公平抱着朴素的好感。

只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中小学教育的生态环境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国内一批“超级中学”,像一个个漩涡一样,把其他地方的优质生源吸附进来,剧烈冲击了其他地区的教育生态。事实上,这些“超级中学”断送了更多“穷人”孩子的梦想。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县乡,“穷人”的孩子主要就读在县乡。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们这拨儿70年代的农村孩子上高中时,几乎每个县的一中都是响当当的。那时,国内比较有名的教辅材料来自火遍全国的黄冈中学。彼时衡水中学在河北省之外还是默默无闻。很多地级市也有一些名校,但它们在县一中面前,并没有太多“牛”的资本。如今,这些县一中相当一部分名声不再,办学质量大幅滑坡。滑坡的大背景,是城市化速度前所未有地加速,很多孩子跟随父母转向城市读书,直接的导火索,也正是由于一批“超级中学”釜底抽薪挖抢生源造成的,对县乡教育来了一场掠夺。

媒体曾经披露,为防止衡水中学抢生源,衡水周边的一些县市高中,趁初三上学期刚结束,就把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录取为高中的“直升生”。有的县甚至专门发文,禁止机关单位子女到外地就读高中。但这些地方的“盾”再坚硬,也敌不过衡水中学的“矛”锐利。衡水中学的“生探”无孔不入,很多优秀学生还是被他们弄走了。我去采访过的湘南一县级市,为了防止外面的学校尤其本市规模巨大的两所民办中学从各乡镇挖生源,使出奇招,规定小学六年级学生转移到乡镇初中读书,交由乡镇初中管理。

优质生源流失的同时,伴随着一批优秀老师的出走,把县乡教育推入恶性循环。10多年前,我在洞庭湖区走访时,不止一个县的教育局长向我诉苦道,如果把这个县外流到省会的优秀老师组合起来,操办一个办学质量较高的规模学校,人手没一点问题。在当地,高中缺老师,就只能从初中老师里挑;初中缺老师,就只能从小学老师里挑。教育局长说,县乡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县乡尤其是乡镇学校的生源大幅减少。试问:县乡教育被“超级中学”冲得七零八落,更多的“穷人”孩子怎么能接受较好的教育呢?毕竟,衡水中学体量再大,也只能摆得下一部分课桌。

有人赞同衡水中学模式,觉得它帮助穷人、落后地区的孩子实现了梦想。但问题是,衡水中学到底有多少孩子属于“穷人”的家庭,属于落后地区呢?衡水中学是否有过统计,可否对外发布一下这个数据呢?去年,国家认定的扶贫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把更多低收入家庭纳入进来。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名校”,大多分布在省会或部分地级市。这些年加速度聚集了大量的外地学生,他们的家境,当然也有条件很艰苦的,但可以说绝大部分条件不在“穷人”之列。

这个判断,既与我们接触了解的情况一致,同时也符合当前的应试教育逻辑。相当一部分孩子应试教育的分数,是家长掏出不菲钱财参加各种培训换来的。“穷人”的孩子有多少能承受得起这些培训呢?相比而言,要求高校招生时,拿出指标,定向对贫困地区降分招录的政策,让“穷人”孩子受惠的效果可能更实际一些。

最近,我担任了一次面试的考官。其中一名考生,就读于一所名牌大学,简历显示她毕业于衡水中学。她对学校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每天把时间精确划分,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规定得很清晰。学校设置了每天晚上“看”电视新闻的时间段,但她记得班主任经常站在窗户外面盯着学生,如果谁老是抬头看新闻,就要上“黑名单”。虽然她反映的情况只是个人的感受,并不一定是衡水中学各位班主任的普遍现象,但多少也能够传递一些信息吧。

尽管衡水中学对外宣称它是推行“责任教育”,也举出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成功之例,但不能否认它使用的管理手段,如同半军事化,它培养的方式,类似流水线式。这样的管理、培养方式,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因材施教,怎样激发帮助孩子们为长远的“阶层流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很遗憾,这名毕业于衡水中学的“985”名校大学生,最终没有通过面试。最终的面试通过者当中,有一名湖南本地“二本”的学生。从综合素质看,几位面试评委都认为,这个“二本”的学生超过不少名牌学校的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们读高中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常被用来形容高考激烈竞争的景象。30年过去了,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应试“名校”,因为工于“过独木桥”,仍然风光无限,万众瞩目,这不由得令人感慨应试教育的顽强生命力。当应试教育的机会和天价学区房、户籍等捆绑在一起,应试程序上的公平,反而成了固化阶层利益的利器。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穷人”的孩子而言,优质的职业教育对他们而言是一条更为现实的道路。社会阶层的流动路径应该有许多条,为什么仅仅是应试教育“华山一条路”呢?“钱学森之问”难道不是对应试教育效果的拷问吗?应试教育程序公平的盛名之下,耗费了多少社会资源,裹挟着多少孩子、家长的无奈呢?

毕业生眼中的“衡中”

李佳

我是衡水本地人,本地人称衡水中学都是简称“衡中”。家长们总觉得,只要考入衡中,就已半只脚迈进大学的校门,因为那个时候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没有考上大学,或读专科、职业技校,或打工。所以从初三备战中考开始,家长一边说中考的重要性,一边“洗脑”衡中的好。

我是2008年考入衡中的,2011年毕业。毕业近6年之后,老实讲,很多当时以为刻骨铭心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印象,关于衡中的回忆也慢慢地模糊。但是走出衡中,进入大学或者社会之后,我发现自己身上仍有一些当时打上的烙印。

从个人而言,我觉得衡中给我最宝贵的并不是高中的学习成绩或者大学的入场券,而是行为习惯和人生理念的改变。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守时。在衡中,每个活动都有严格的时间点,比如早上5点30分起床,5点38分集合跑操,上课及课间的时间也不像一般学校凑5分、10分,而是1分1分地计算,并有专门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负责检查。而我进入大学包括上班后,也会重视各个时间点,比如作业或任务提交的时间、面试的时间、约会的时间等,去陌生的地方,难以预估时间的时候我经常会留出半个小时以上的机动时间。

其次是责任感。在衡中,班级与班级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包括学习、卫生、纪律等多方面,一个人的违纪会影响整个班在年级的排名。而每周、每月都会公布班级排名,班级的荣誉重于个人得失,例如衡中著名的“跑操”,要求队列间距紧凑,如果跑步中一人踩错步伐,会导致一大片人摔倒,但为了防止更多的扣分,摔倒的人会第一时间起立继续,甚至磕破胳膊腿也不在乎。

离开衡中后,会发现有些事并不一定需要你去做。比如,工作中有的任务没有指定具体人去做,但为了不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我会主动把这个事情接过来;再比如,组建团队做项目,虽然中间出现无数困难让人想要放弃,但是想到团队,我也会咬牙坚持到最后。

然而,衡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确实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在衡中时,课程紧凑,任务繁多,老师会主导学习进度,有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越来越好,但是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规划学习。这在高中没什么,但离开衡中步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以前是有任务就接,甚至接不过来,一旦没有了就会迷茫。这一点,我认为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最大的差异,即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客观而言,衡中也不是只让学生学习,别的都不允许做。在不影响学习进度的情况下,衡中组织了多种活动,每年有老师指导,学生组织、表演的元旦晚会,包括街舞、歌曲、魔术、小品等多种形式的节目,还有校园十大歌手评选。衡中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为外界熟知的徒步远行。

在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方面,我认为衡中是在做最大程度的努力。毕竟衡水作为一个三、四线以外的城市,教学资源无法与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媲美,还要同时面对全国多个省市无数的考生一起竞争。

我认为衡中就像帆船,在高考这片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竞争,为了不让学生掉队,为了能够更快的带着学生超过其他人,一边加速航行,一边给学生套上绳索,很多人看到绳索时指责衡中给学生洗脑、“泯灭天性”,但是在现有的环境下衡中的选择是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实现效率与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谈下自己工作以后的感受:衡中的校训是“追求卓越”,而步入社会后发现我们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离开了校园的保护,离开了公平的考试环境,有过迷茫甚至惶恐,不知道凭借自身的努力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再去“追求卓越”,实现卓越呢?我还在想,也在努力,也很想仍然像在衡中时那样,一份努力就能换回一分收获。眼下,只有先把自己的本职做好,把握住20多岁这个黄金的时光,继续拼搏吧。

责任编辑:杨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