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关注

理论宣传、舆论宣传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下)

2017-02-22 15:47:42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于永军 言实

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宣传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由之路。“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目标方向明确之后,以什么为路径推动、以什么为抓手推进,具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党的宣传工作实践表明,只有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解决好往哪里转化、怎么转化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进而把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融入到宣传工作之中,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真正达到坚定信仰、引领思想、凝心聚力的效果。在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宣传部门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

1. 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为主题主线的科学理论武装。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就规定,我们党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宣传,首要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全党同志不缺精神之“钙”。因此,科学理论武装也必然成为首要的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同志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思想理论武装了,认识问题就有主心骨、就不会迷失方向,把握问题就会有高度、有深度,进入工作实践自然也就有了底气和力度,才能是“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真正的精气神体现在实际工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理论宣传、舆论宣传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下)

图: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 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为主题主线的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认为,宣传工作首要的原则是要“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体现党性原则。也就是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了解党的正确主张,从而扩大革命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党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使然,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方法。因而也决定了党的意志主张最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党的创新理论对人民群众具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可以说,我们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发展和每一个胜利,都与以此为主题和主线分不开的。也因此决定了这既是一条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也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的方式方法。实践表明,无论是坚持党性原则,还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目的在于保证宣传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只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才能为党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做贡献,也才有生命力和意义,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3. 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题主线的形势宣传。“有理、有利、有节”,是党的宣传工作历来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而革命和建设形势宣传又是基本方式方法。即:对内,弘扬党的工作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外,扩大党的影响、争取有利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外部环境。在当今思想文化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就是要紧紧围绕贯彻和扎实推进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有利于推进发展的内外环境。一方面要把形势宣传作为凝聚共识、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法宝,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将形势宣传作为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武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懂外部世界风云变幻的本质原因,提升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和影响力,增强“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和解释力。

4. 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为主题主线的成就宣传。习近平同志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注重运用正面宣传特别是成就宣传引导舆论、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就是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增强精神力量,汇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事实证明,多讲发展成就,让群众看到不断增多的实惠,认识美好前景,有利于振奋士气,有利于鼓足发展干劲,能够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正能量,从而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5. 以“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为主题主线的典型宣传。用典型宣传指导和推动工作,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方法。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一大批堪称社会表率的先进典型,对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引领社会风尚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和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异化,发挥典型宣传的导向意义更加重要。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学习雷锋、评选道德模范等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多宣传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多宣传温暖人心的善行义举,尤其要注重发掘、提炼那些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典型、事件和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让主旋律入心入脑,让正能量不断扩大。一个典型标杆树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就是一面先进的旗帜。通过典型宣传,可以引导大家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崇尚和践行真善美,并彰显先进典型鼓舞人、感动人、激励人的风尚标作用。

6. 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为主题主线的传统文化弘扬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就规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既是广大宣传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党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广大人民群牢固树立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其次要科学地传承和弘扬。亦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注意“洋为中用”,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既丰富丰美自我,又体现中华文化雍容大度。

7. 以“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为主题主线的舆论斗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离不开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提高群众理性思维能力,理性工作和生活,同样离不开的舆论斗争。这要求党的宣传工作,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跟上积极的舆论斗争。舆论斗争内外有别。在共产党内,主要是清除和批判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团结和思想统一。在共产党外,则主要配合反对敌对势力的进攻,肃清其思想文化影响。因此党的宣传工作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和渗透渠道。尤其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及时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有力批驳,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在现代条件下,要高度重视和推动各类宣传力量向网上聚集、在网上发声,打通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两个舆论场,使网上网下的正面声音相互呼应,抢占制高点,放大正能量,确保在互联网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确保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主旋律高唱、正能量高扬。

理论宣传与舆论宣传同频共振的几个着力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时曾公开表明:“自己的目的——持续不断地影响舆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这都以简洁精辟的语言道出了舆论与理论的本质特征,也为我们如何科学把握二者关系,努力实现理论宣传与舆论宣传共同发力、同频共振,指明了前进方向。

1. 用真理力量抢占舆论制高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实质是人心的争夺。谁掌握了舆论领导权、主动权,谁就在一定程度赢得争取人心的主导权、话语权。舆论的主导权在哪里?在理论。老子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理论掌握人心的力量具有无限大,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通常会起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覆盖统领作用。因此,坚持“两论起家”“理论当家”,始终是我们党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法宝。一方面坚持舆论跟着理论走。社会舆论宣传,要牢固确立“内容为王、观点至上”的发展理念,在表达意见和观点时,通过一系列正确、真实而生动的报道和言论,不断提高舆论的真理色彩,在确保舆论宣传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同时,更加重视深耕舆论内容,进一步提升舆论宣传的思想价值,从而获得受众的支持与认可,发挥集聚举旗定向、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的真理力量。另一方面坚持理论靠着舆论推。要善于以舆论为器,学会理论传播借力于媒体、掌握舆论,使理论话题与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对接,努力体现理论价值关怀,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把科学理论的道义优势转化为舆论引导的话语优势。

2. 用舆论力量掌握理论主导权。舆论宣传引导社会舆论,不仅需要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反映,还必须通过理论宣传提出一系列鲜明、深刻的观点,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掌握理论主导权,做到理论管方向、管思想、管根本,舆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尤其在解读中国实践、中国化创新理论上,应当加大舆论宣传的理论色彩和话语分量,力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当今时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传播无边界、即时性的特点,正在深刻改变舆论生态。传媒竞争正在从消息制胜的时代向观点制胜的时代转变,出思想、出观点成为舆论竞争的“关键一招”。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应努力向“观点频道”转型,突出思想内核,在“微”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动脑筋,在特色化、分众化上下功夫,努力打通理论走向受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引人入“道”、启人悟“道”,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才是人类唯一的文明进步的光明道路。

3. 用思想的力量重塑社会风尚。理论之美,既表现在内容的理性之美、真理之美,也表现在表达的感性之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群广泛接纳和信仰,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话语表达的魅力。让科学理论成为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的“黏合剂”和道德的“风向标”,是重塑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途径。眼下,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攻击我国新闻舆论管理制度,鼓吹“客观中立”“不偏不倚”,自己却千方百计在新闻报道中夹带“普世价值”的“私货”。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既要宣传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以真理的力量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又要讲好理论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用思想的力量重塑社会风尚,把人们关注的问题提出来,把人民的目光吸引过来,把人民的共同意志凝聚起来,进而引领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4. 用“接地气”的方法让理论走进群众。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并认为“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党的宣传工作实践表明,理论走进群众、掌握群众,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一要“懂地气”。适应受众的认知水平,分众定位,准确对焦,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深刻的思想观点通过多样、精准的传播途径,实现入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党“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二要“接地气”。通过亲近的舆论宣传表达,帮助人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切身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中掌握理论、增强自觉,让党的科学理论生动起来、温暖起来。三要“通地气”。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瞄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求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用新媒体传播的覆盖力扫除理论武装的盲点,用传统媒体的人才和内容优势为社会舆论注入正能量,营造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吹响激励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理论的源泉。谁勇于和善于“接地气”,谁更善于就事论理、借力打力,谁就能够有效推动理论与舆论相融同频共振。这就需要真诚为人民服务的“两论”功夫。具备了这两条,就能牢牢掌控舆论的主导权,牢牢把握理论对实践进行理论指导的主动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目前,全力推进党的理论宣传与舆论宣传,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必将更好地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思想保证和智慧支撑的重要作用。(于永军言实)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