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与行

“深入”是篇大文章

2017-02-22 08:55: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韩立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7日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到,“深入”是当前新闻舆论战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发力点,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方法论,做好“深入”这篇文章,意义深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和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在新闻舆论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就告诉我们,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4点希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和坚持正确工作取向是思想原则和方向路线,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对工作和行动的要求,属于实践层面的问题。其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落脚点,是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去的着力点。

其二,“深入”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并取得实际成效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时,突出强调了“深入”这一方法论和学风的重要性。他要求,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这就要求宣传工作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因为只有“深入”,才会既有宣传行动,又有宣传效果,真正做到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深入”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发力点。宣传深入了,才不会热热闹闹走过场,才能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中见行动见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的强调,体现着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效果的要求。只有“深入”,才能实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一目标和要求,才能成风化人。所以,“深入”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本领。

那么,如何“深入”呢?

一是学透精神,在“化”上用功夫。当前一些地方的新闻报道存在一种倾向,照搬文件,照本宣科,面目生硬,意蕴肤浅,结果是群众不爱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没有深入理解文件精神,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思想认识是主要原因。这种浮在文件精神表面的学风,必然会使传播效果也浮在表面。

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学习深入了,精神理解透彻了,才具备了发现好线索、好材料,采写和创作出好报道、好文章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在成风化人上下功夫。成风,就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化人,就是引导人、改变人、鼓舞人。做到成风化人,关键在于“成”,在于“化”。把文件精神“化”为新闻,“化”为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影响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报道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初“种粮大户”“万元户”的报道,如人民日报的《九妹三回娘家》等也是这样。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但这种“化”政策精神为新闻故事的舆论报道艺术没有变。

二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在宣传党的主张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主动开展决策调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如何面对舆论热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指明了方向。

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舆论的生成和传播都在呈现新的特点,任何把问题简单化的想法和做法都会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理解党的主张,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舆论热点,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写出有启迪性、有感染力的文章,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不负使命。

从新闻史和传播史来看,每一次新传播技术的应用,都有力地增进了新闻的表现力和解释力,使作为传播内容的新闻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的历史过程。“深入”是新闻不断借助知识、技术的力量,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论,是在更高层面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的能力。“深入”是这个时代给新闻战线提出的命题,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