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关注

以中国立场和世界语境阐释好生态文明建设

2017-02-20 09:32:22 来源:学习时报

坚持中国立场和世界语境,全方位、多渠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生态话语权,增强生态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生态问题国际交流中的“去政治化”假象要求生态文明中国经验传播坚持中国立场。国际传播是以国家利益的实现为最高价值和主要目标的有组织、有目的、有策略,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传播活动。生态文明的国际交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相比,表面看意识形态色彩较少,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国际交流事实看,以推进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为幌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生态侵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谈判一直徘徊不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试图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表面上要求大家承担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事实上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过高的、不公平的要求,是国际交流中的生态陷阱。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是国际传播的最高价值和主要目标,因此,维护国家利益、坚持中国立场是生态文明基本经验国际传播应持的基本立场。

大数据、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国际传播需要有世界眼光与世界语境。大数据、信息化、全球化是当前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背景,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需要有世界眼光与世界语境。一方面,以好记、好传、好理解为标准构建生态文明中国话语体系。如“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命共同体”等词汇就是好的范例。另一方面,对一些词汇加大阐释力度。如“生态文明”一词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组成。一般认为“生态”一词来源于生态学,是个西方词汇,通常指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中则多将“生态”一词解释为美好的事物。如南宋梁简文帝《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这里“生态”都是指显露出美好姿态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生态”也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如秦牧《艺海拾贝·虾趣》:“我曾经把一只虾养活了一个多月,观察过虾的生态。”而“文明”一词,从词源上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其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样,在中国,“文明”的形成就与改造自然、教化人类有关。在西方语言体系里,“文明”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civilization”(文明)的概念来源于拉丁语“Civitas”,与城市同根。在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城市的兴起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生态文明”一词的理解上会不自觉地受各自的文化背景影响而有所差别,并且这一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也正不断丰富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 或 eco- civilization)一词日渐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但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会导致对这一词汇理解的差异。在我国,“生态文明”一词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层面,它还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西方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一个融合中西智慧、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丰富内涵与广阔外延的概念。这一概念还需要不断解释与宣传。这需要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并与西方对话,不断增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传播途径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生态文明经验国际传播要做到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推进。生态问题总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问题出现。因此,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问题的交流中,都应该坚持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重大国际会议必涉的重要话题之一,这给我们在生态文明领域提升话语权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国际经济领域,应致力于发展绿色贸易,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绿色标准的制定,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政治领域,应加强与国外绿色政治力量的交流,实现生态领域的政治合作;在文化领域,应积极开发国际生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影视文化作品并推进国际化宣传,实现生态文化的国际交流;在社会治理领域,应积极展示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与生态农村建设的成果,宣传公民参与生态治理的成功典型,学习国外绿色社区的建设经验,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国际传播领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全方位国际传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从传播途径的多元性考虑,国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人际交流与大众传媒。人际交流途径主要包括国际旅游、国际会议、外交、留学生、移民等。大众传媒途径主要有印刷品、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每一种传播途径都有其优势和短板,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与受众也不同,需要结合当地实际,依托我国“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发展战略平台,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实现生态文明经验国际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多渠道共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并及时传播与世界分享,这样才能及时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真正提升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