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理论前沿

人民要论: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17-02-03 10:27: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史晋川 董雪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谱写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发展动力的基础条件,对于实现新常态下的更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举措,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迈进。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布局中谋划区域协调发展,将为我国发展开拓新空间、注入新动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到2006年,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把“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同志指出,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走活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这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通过培育若干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开辟广阔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仍然滞后。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通过协调发展来克服。应从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入手,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平衡的发展结构。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发挥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的发展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念遵循。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各个区域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完善政策,将极大推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应积极构建发展新体制。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有利于本地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通过促进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合纵连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通过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应促进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针对薄弱环节补齐短板,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应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合作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打造能够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应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支持中西部地区形成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能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王艳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