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与行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1-25 09:00: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也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供给结构还不适应需求结构的新变化,供给方式还不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和完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从机制和能力建设上说,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动能转换、绿色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变化,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数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有的农产品相对较多,如玉米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有的农产品相对较少,如大豆出现了供不应求和大量依靠进口。另一方面,一般性产品、大路产品相对较多、供给丰富,但优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功能专用农产品相对较少、供给不足。例如,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已达387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但奶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尚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要求。近些年来,洋奶粉凭借品牌优势和质量保障,已占领我国高档婴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供求脱节、供求错位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并存,不仅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且造成农业资源浪费,降低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结构问题还表现在农产品的功能适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上。例如,我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常年玉米产量在1600万吨以上,但其中约三分之二是作为饲料用粮,如果能根据畜牧业发展需求,扩大专用饲料作物种植,实现以养定种、种养一体发展,则能大幅度提高供给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功能性、多样性、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例如从种植结构来看,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统筹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结构,按照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经济作物生产、扩大饲料作物生产的要求,加快构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同时,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人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未来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但个别地区、个别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要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有关规定,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监管规范生产和市场秩序。生产者方面,要以诚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品牌建设树立和强化信誉保证。

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并不只是产品结构数量关系的简单调整,还要建立起一种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灵活变化的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不仅是针对某一时期已经出现的结构失衡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对产品需求结构进行预测预判和科学调控生产结构的能力。

可以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农业调控机制和适应能力的再造。只有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保证农业生产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匹配,使农产品生产摆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和时多时少的盲目性怪圈。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小规模、分散化的基本格局特征,这种机制和能力的再造,关键是克服小农户经营弊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一方面需要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业宏观政策指导;另一方面要从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出发,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大力培育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条件。在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促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着力发展不同层面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把广大农户纳入合作经营体系,克服“小而散”的农户经营弊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互融合,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合作,依法组建行业组织或联盟。围绕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此作为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组织载体。要切实按照我省《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000个以上,覆盖全省80%以上的农户。

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树立和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农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发展动能转换。

一是以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围绕开发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等经营业态,推动农村电商全面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深度发展,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二是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作为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现代农业竞争的主导权。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切实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绩效。

三是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贸易等环节的对外合作,建设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创新农产品出口贸易模式,扩大农产品出口。

四是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改革,深化林业与水利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资本化改革,以改革激活资源要素,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权利和财产性收入。

适应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的产业,也是直接影响资源环境的产业,还是可以创造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面临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双重压力,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还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适应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防治。从外源来看,主要是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从内源来看,主要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体、土壤等资源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环境危机。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由于多年严重超采,已形成多个地下水漏斗区。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环境危机,要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等多种措施,全面实施农业综合节水,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我省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绿色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把我省农业建设成为京津冀美丽的“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