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16-11-09 08:26: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彭剑君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长期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努力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心从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整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灾害防治工作,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灾前防范上来。中国古代有“曲突徙薪”的故事,教育人们不能只重视火灾发生之后的扑救,而要更加重视火灾发生之前的隐患排除。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往往强调灾害救治,而疏忽灾难来临之前的及时防范。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平时多出汗,灾害发生时才能少流泪。从思想上重视灾害防治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领悟和宣传教育。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忧患和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应当强化宣传教育,使全社会都能深化对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质量。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依赖于一系列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其中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治宣传投放、行政应急反应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灾害防治救助中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就是这种优势的重要体现之一。从当前看,减少灾害危害,需要不断提高灾害防治救助中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质量。一是要提高灾害预测能力。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时预测地震、洪灾等灾害的发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提早预计灾害的发生及其量级,从而科学合理安排应对预案,能够大幅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比如,应当加强地震监测、活断层探测、小区划等震害预防基础性工作,及早防范地震所带来的灾害;及时关注气象变化,预先发现可能到来的洪灾。二是要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的交通得到了大幅改善,但疏导雨水的管道等基础设施却相对落后。一些地区长期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发展,忽略了防洪堤坝等设施建设。对此,应当尽快在冬春两季迅速开展防洪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增加城内管道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灾害防治的基础设施环境。加强对城市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检查和鉴定加固工作,加快地震高风险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抗震民居建设,不断提升城乡抗震设防水平。三是要建立高效的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高效的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抗灾公共产品的投放能力,是减轻灾害所致损失的前提。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地灾害易发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同时,武警官兵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防治方面的演练,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灾害防治救助领域的投入。

    第三,加快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软实力”。一是要加强科技在防治灾害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化水平,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技术、新手段防治灾害,这是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路径。二是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引入专业人才才能提升其科学化水平,做到科学防灾、科学救灾。这就要求增加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科研项目,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三是要努力提升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会防灾减灾的成本;群众自救互助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大幅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各单位应当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第四,切实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一是要确立正确的政绩导向,切实将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首要任务。政绩考核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惊天动地的灾害救助工作中,还应当强调灾害发生之前的防御措施,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防止公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害。灾害救助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固然需要褒扬,但事先能够做好防范工作的领导干部也应当得到奖励,失责在先的责任人则需严肃追究。二是要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的责任配置和问责机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现实当中,许多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完成防灾救灾使命,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意识,甚至因为渎职导致了灾害损失的扩大。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合理的责任配置和有效的问责是进一步鞭策各级领导干部尽心履行职责的重要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应当依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灾情监视跟踪、灾害预防和应急准备,督促党员干部切实担负起防灾减灾救灾责任。

相关新闻

中国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总量达155万

2016-10-13 19:01:09

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记者从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截至2015年末,中国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5万余人,初步形成以专业队伍为骨干、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辅助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

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2016-10-06 08:59:00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