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2016-04-12 09:28:3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明霞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炎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提升炎帝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单纯用“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已经显出不足,应该创造使用“多重证据法”。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咸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相关新闻

无人机巡线助力春灌保电
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当好农耕“电保姆”

2016-04-08 09:58:08

今年的春灌保电工作中,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利用无人机对重点排灌线路进行巡视,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对存在的问题精准定位。

万全建农耕文化博物馆 展现乡村文化

2016-03-11 09:30:36

近日,万全区万全镇西北街村建成1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将村民们捐赠的犁、耙、耧、扇车、拉风箱式灶火、梳妆柜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品进行陈列,成为了乡村文化发展的缩影。

张家口万全区小小村史馆 留住农耕文化根

2016-04-04 09:40:57

近日,万全区万全镇西北街村史馆开馆,全方位展示了卫城乡村魅力,参观者络绎不绝。该村史馆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汁原味三原则,以记录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为重要载体,传承卫城村镇记忆、村民德育教育。

清河建起农耕文化展览馆 共近3000件展品

2015-11-23 13:17:47

11月19日,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在坝营镇建立。展览馆由清河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郑成明个人出资建立。

杭州一社区开辟“开心农场” 让青少年传承农耕文化

2015-10-27 19:01:56

一块大约一亩多的闲置空地,近期成了杭州善贤人家小区老少皆宜的“乐园”,居民们还将其命名为“开心农场”。城中村改造工程在城市里推进,许多农民被整体迁移进了高层住宅小区,杭州善贤社区的善贤人家小区就是这样的农民整体回迁项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