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回归 基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视角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015-10-10 11:22:00  责任编辑:孙明霞

    三、从“离土”到“归根”: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解答

    面对美国课堂中存在的“离土”问题,盖伊(Gay,2010)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四种回应方式:1)认可学生承载的不同文化的合理性;2)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3)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本土文化;4)学科课程和技能训练中,增加多元文化信息和资源[8]。本文将根据盖伊给出的解答,结合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中国语境,尝试设计一条从“离土”走向“归根”的文化回应路径。

    1.文化合理性的回应:教学身份的“归根”

    教学身份包括教的身份和学的身份,学的身份是核心,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是以赋予学生获得某一种文化身份为诉求的。身份的接受前提是对其所扮演角色的认可与接受,乡土身份承担着对“那山那水那人”厚重的情感。为了引导乡村少年获得乡土身份,教师要在对乡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认可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对乡村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保持开放的文化包容性,谨慎地引导学生发现乡土文化中的利弊,理性取舍。

    乡土文化的语境同样塑造了乡村教师的身份,然而面对大众媒体对教师特征文学性的渲染(贫穷、专业性低、土气、憨厚等),他们已习惯成为“沉默中的大多数”,不作抗辩。我们不能用城市文化中的功利性价值去评判乡土文化中的行为,乡土赋予他们的文化责任要求其在增强专业性的同时彰显乡土身份的自信:土气是一种乡土气质,憨厚是一种文化性格,贫穷则是一种道德操守。学的身份也是一种主动的获得,它需要乡村少年认可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自我成长中的文化能量,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乡村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虚实难辨。因此他们必须养成一种反思理性,在综合考量多种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不盲从,不自我。

    2.文化价值的回应:教学目标的“归根”

    当前,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乡村少年的学习目的也是以加入并融入城市生活为价值诉求,这种一维的排他价值是以“致富”为诱惑对乡村价值的冷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立足乡土,从三个层级寻求自我价值,还权于乡村少年。

    第一个层级,了解乡土,解答乡村少年“我是谁”的烦恼。乡村教学为乡村少年走近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创设专业平台,一方面将其生活中所积累的文化碎片系统化,另一方面带其走入乡土的文化根脉。第二个层级,热爱乡土,解答乡村少年“我在哪”的烦恼。爱是一种大的情怀,教育正是要致力于对爱的培养,家齐方可国治、天下平,只有对家乡故土的爱才能养育怀有仁爱之心的乡村少年。越来越多的乡村少年舍土离家反映了他们爱的淡泊,而教学正是要重新燃起他们心中的爱,实现由爱己到爱家、爱人的价值诉求。第三个层级,文化包容,解答乡村少年“我去哪”的烦恼。乡土的“回归”并不是对一元性的价值选择,它需要培养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和美美与共的胸怀。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在“并行之道”中而“不相害”。

    3.文化内涵的回应:教学内容的“归根”

    教学内容的“归根”主要通过乡土教材开发和乡村教师培养两方面来实现。课程编制上,一方面,教学文本中亟待增加属于乡土特色的内容和设计,使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有效接轨乡村。另一方面,课程编制权继续下放,以乡村为主的地区获准立足本土文化,针对特定文化身份的学习者设计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上,乡村学校需要培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同时更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勇气和决心,摆脱习惯性的对已有资源的依赖,厚重的乡土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养的“归根”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于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保证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确保优秀教师不再继续流失,同时鼓励并吸引师范毕业生走入乡土,从内部维稳和外部补充两方面增加乡土师资的生命力。第二,对于乡村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提高现有教师水平和补充高质量的教学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前者可以从完善在职培训体制、拓展在职培训平台、增加在职培训投入以及丰富继续教育手段等四方面进行,后者主要通过鼓励优秀教师乡村支教和吸引优秀毕业生乡村从教两方面实现。

    4.文化风格的回应:教学方式的“归根”

    教学方式是与社会资源相协调的综合设计,它不再是脱离教学语境的逻辑设计,在学生生存环境和学校存在环境的背景中,选择更具实效的教授方式。第一,适合乡村少年的特点。由于生存空间和文化身份的差异,乡村少年有着不同于城市少年的特点:知识广度狭窄但乡土知识丰富;文本学习能力有限但操作学习能力出色;性格内敛保守但内心朴实热情。这一点上,合理的乡土教学方式表现为鼓励性的活动教学。第二,利用乡土资源的特色。乡土资源具备多样性、实用性、操作性、地方性等特点,教学方式的开发与选择对乡土的关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突出本土特色,学生参与性强等。这一点上,合理的乡土教学方式表现为参与性的田野教学。第三,体现乡村生活的价值。乡村生活是以服务乡土为价值导向的,其最终目的是回归乡土,而非逃离。在尊重乡村少年选择走出乡土的前提下,教学方式要体现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对乡土生活的认可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平等。这一点上,合理的教学方式表现为积极的文化关涉教学。

    原文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晏阳初.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方法与步骤[J].民间,193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4-01-30.

    [4]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4):137-141.

    [5]费孝通.想起潘光旦老师的位育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0,(1):1-2.

    [6]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9):21-24.

    [7]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Gay,Geneva.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

    [9]Gloria Ladson-Billings.Libratory Consequences of Literacy:A Case Study of Culturally Relevant Instruc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J].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1991:378-391.

    [10]Gloria Ladson-Billings.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5:465-491.

    [11]毛立红.发达国家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与启示[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12-11-08.

相关新闻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中国教育新机遇

2015-10-10 10:13:53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发展峰会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中国教育自信,以大思路、大战略全力推动教育国际化。

武强抓好“四式”教育构筑廉洁常态

2015-10-10 10:10:35

    今年以来,武强县纪委以“三个贴近”(贴近当前形势、贴近县域实际、贴近大众需要)为工作指向,探索实施“四式”教育模式,传播理念,培育境界,固化行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衡水武强抓好“四式”教育构筑廉洁常态

2015-10-10 08:55:36

今年以来,武强县纪委以“三个贴近”(贴近当前形势、贴近县域实际、贴近大众需要)为工作指向,探索实施“四式”教育模式,传播理念,培育境界,固化行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今起网上报名

2015-10-10 07:53:03

记者日前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确定,为2015年12月26日至12月27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考生可在初试前三天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hebeea.edu.cn/)查询具体的初试地点、考场和座位号。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